歡迎使用手機瀏覽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是2015年3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發(fā)表的主旨演講中引用的。他說:“中國古代思想家孟子說過:‘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不同文明沒有優(yōu)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要促進不同文明不同發(fā)展模式交流對話,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fā)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出處,是《孟子·滕文公上》。
《滕文公上》是《孟子》中的一篇。這一篇共包含五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分別討論了五個不同的問題,所以一般將其分為五章。“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出自《滕文公上》的第四章。這一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孟子對以許行為代表的農(nóng)家學派的批評。
農(nóng)家學派,也是諸子百家之一,這一派最推崇的人是神農(nóng)氏,他們的主張,用最簡短的話來說,就是要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最好無論君臣,人人都親身從事農(nóng)業(yè)勞動,自力更生,自給自足,將商品交換減少到最低程度。對于以許行為代表的農(nóng)家學派,我們要說的是,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是對的,但把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凌駕到一切行業(yè)之上,特別是要人人從事農(nóng)業(yè)勞動,這看法就太偏頗了。
當時許行到了滕國,受到了不少人的熱烈追捧,其中有一個叫陳相的人。陳相原來是儒家的信徒,后來改投許行門下,他見到孟子,向孟子宣揚許行的思想。孟子于是在陳相面前,批駁了農(nóng)家的種種謬誤之處,其中之一,就是農(nóng)家所主張的簡單的定價原則:別管是綢是布,只要尺寸相同,價格就都一樣;別管是絲是麻,只要重量相同,價格就都一樣;別管好鞋壞鞋,只要尺碼一樣,價格就都一樣。這樣的話,就是小孩子上街買東西也不會受騙,國家就沒有爾虞我詐這些亂七八糟的現(xiàn)象了。正是在對這一主張的批駁中,孟子說出了本講提到的名言:“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物品千差萬別,這是由各自不同的屬性決定的。不同的物品,有的價格差一倍,有的價格差五倍,有的甚至相差十倍百倍,千倍萬倍。如果把它們放在一起用一個標準看待,就是擾亂天下。打個比方,工藝粗糙的鞋和工藝精良的鞋,只要尺碼一樣,就一個價錢,那么,誰還肯做工藝精良的鞋子呢?
我們將這句話放在整個文章的語境下,就可以看出,“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包含著不可偏廢的兩層意思:
首先,事物是千差萬別的,這是由它們不同的本性決定的;其次,也是更加重要的,因為千差萬別,就不能用大小、輕重、長短這樣外在、單一的標準簡單地去衡量。一件事物,可能有千萬倍超越類似大小、輕重、長短這樣簡單的衡量標準之上的價值。
然而,對孟子“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理解,也常常會有兩種偏頗。
第一種偏頗,是過于強調(diào)“物之不齊”,而忽視了“物之情也”。特別是這句話后面緊跟著“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這就很容易造成一種誤解,似乎孟子是刻意強調(diào)事物之間的價值差距。
第二種偏頗,是過于強調(diào)“物之情也”,而忽視孟子在前面清楚說出的“物之不齊”,以及后面說到的“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仿佛孟子是在用事物的個性特征取消對事物進行價值判斷的共性標準。
實際上,這都不是孟子的本意。找到孟子的本意,需要在上下文中去仔細揣摩。在本章中,陳相拋出了許行的兩個判斷標準:第一,用能不能堅持農(nóng)業(yè)勞動來判斷一個君王是否賢能;第二,用尺碼、重量這樣簡單的度量衡來判斷物品的價值。正是在駁斥許行那簡單的價值判斷標準時,孟子才說出了“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話語,所以這句話所強調(diào)的重點,是不能以簡單的標準來衡量事物的價值,而絕非事物之間沒有差別,或者事物的價值本來就差別很大。
在過去的很長時間里,因為西方科技長期居于領先地位,所以一些西方人士就滋生了很強的文化優(yōu)越感,自覺或不自覺地用西方的標準簡單地衡量其他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并以衡量的結果來判斷其他國家文化的高下優(yōu)劣。這種態(tài)度由來已久,并且一度對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甚至那些國家與地區(qū)的部分人也自覺不自覺地接受了這些標準,并以此衡量自身文化,進而產(chǎn)生了很強的文化自卑和文化虛無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的講話》中說:“一體化的世界就在那兒,誰拒絕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也會拒絕他。萬物并育而不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全球化勢不可擋的今天,跨文化的合作交流是一種必然,而只有理解和接受“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觀念,才能以更開放寬容的心態(tài)參與到彼此的交流合作之中。交流合作得越多,彼此的了解也就越多,作為個體的我們也就越能享受到更為豐富的物質(zhì)與精神成果,而作為同一個物種的人類也就越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一個充滿友愛精神的命運共同體。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我們 網(wǎng)站地圖 用戶調(diào)查
共產(chǎn)黨員網(wǎng)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