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農(nóng)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nóng)村全部工作和戰(zhàn)斗力的基礎(chǔ)。村黨組織書記是本村鄉(xiāng)村振興第一責任人,他們帶領(lǐng)村兩委班子成員,在建強村級組織、推進強村富民、為民辦事服務等方面發(fā)揮著關(guān)鍵作用。
瓊林村一角。
沿著西藏自治區(qū)林芝市米林縣南伊溝一路行走數(shù)十公里,一座嶄新的村落映入眼簾,這就是瓊林村。初晴的藍天映著雪山和森林,顯得這個偏居山間的村落格外寧靜美麗。
走進村民服務中心沒幾分鐘,瓊林村黨支部書記達娃就匆匆走來。“剛剛一戶村民家里有點事兒。”達娃向記者解釋。跟著達娃走進村里,遇到的村民都笑著和他打招呼。
成 長
“年輕的娃娃”成了“達娃書記”
達娃今年38歲,是土生土長的瓊林村人,從2005年開始擔任村委會副主任,到2011年擔任村支書,達娃和這個村莊一直在共同成長。
開局并不順利。“這個娃娃能把村子管好嗎?”“咱都多大了,還要聽一個孩子的話?”上任之初,村里老人當中不乏這樣的聲音。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村子的發(fā)展一度陷入停滯。剛成為村委會副主任的達娃,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推動當時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瓊林村開展退耕還林工作。達娃挨家挨戶給鄉(xiāng)親們講解政策,但不少村民看他年輕,對他并沒有太多的信任。
一次又一次碰壁中,達娃慢慢發(fā)現(xiàn)了訣竅。“相比很多村民,村里的黨員一般對政策接受度更高一些。我說服他們,再請他們動員身邊的人,這樣才能擴大影響。”
他專程拜訪了村里有威信的幾名黨員,反復給他們詳細講解政策,希望他們帶頭執(zhí)行。這些老人被達娃說服了,不但自己落實,還勸周邊的人一起退耕還林。“基層工作,最重要的是做到公正無私,這樣才能贏得大家信任。”回顧這些年的經(jīng)歷,達娃不禁感慨。他積極邀請村民參與村務監(jiān)督,使村里的財務狀況更透明。
有一次村里分配公益性崗位的名額,達娃妻子的親戚也符合條件。但是達娃第一輪就把這個親戚的名字劃掉了,這讓親戚生了許久的悶氣:“這點小事為啥那么較真?咱也不是走后門啊?”但達娃不那么認為。“以后還有機會,這次要給更有需要的人。”他說。
達娃在工作中不斷成長。一開始,他連去村民家敲門拜訪都會猶豫,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了村里受歡迎的“達娃書記”。
變 動
做好易地搬遷,前往全新的家
幾年前,瓊林村開展易地搬遷,從半山腰搬遷到新的村莊。當時,村里的很多人都感到猶豫——“新家,到底怎么樣?”
達娃知道,搬遷勢在必行。瓊林村雖然是祖祖輩輩居住的地方,但是很偏遠,水、電、路、網(wǎng)均不能有效覆蓋,村民的生活有很多不便。
“搬遷后,我們將前往國家重點建設的區(qū)域。屆時,乘著政策東風,村莊的基礎(chǔ)設施將發(fā)生根本性改變。”在一次會議上,達娃向村民們解釋搬遷的好處。
因為自小在村里生活,達娃對村里的故事如數(shù)家珍。他向鄉(xiāng)親們反復解釋瓊林村的困難,并描繪了新村莊的美好生活。最終,所有村民都被他說服,搬遷工作順利推進。
達娃(右)和駐村干部交流。
在新村,環(huán)境和之前大不相同。政府幫助村民建設了溫室大棚,達娃帶著村民每天鉆進大棚,一起學習全新的農(nóng)業(yè)種植模式。瓊林村黨支部還積極引導群眾投身生態(tài)旅游產(chǎn)業(yè),在南伊溝景區(qū)設立4個特色旅游產(chǎn)品售賣小組,銷售當?shù)剞r(nóng)特產(chǎn)品。
新的村莊不僅有之前瓊林村的居民,還有幾戶來自其他地方的搬遷群眾,江村扎西夫婦就是其中的一戶。剛搬遷到瓊林村,江村扎西夫婦和瓊林村原有村民很少打交道;不管是口音還是生活習慣,江村扎西一家和其他人都有些不同。
在一次走訪中,達娃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他安排村里一戶黨員家庭和江村扎西一家組成結(jié)對戶,兩家一起勞動,生活中也互幫互助,曾經(jīng)的隔閡在不斷交流中逐步消融。“基層工作,就是講究一個‘以心換心’,共同的經(jīng)歷越多,大家就會互相理解。”達娃感慨。
傳 承
身邊的故事更感人
沿著瓊林村的道路向深處走,一座小小的木屋格外醒目。這里以前是群眾巡邊放牧的驛站,叫做“牧屋”;現(xiàn)在成為遠近聞名的參觀點,引得許多游客慕名而來。
這座小屋采用珞巴族傳統(tǒng)的牧屋建筑形式,屋內(nèi)展陳了瓊林村和珞巴族的發(fā)展歷史。“我們是2020年10月正式搬遷到新址,牧屋同步開始運營,至今已經(jīng)接待了近3萬名游客。”達娃說。
建設牧屋的靈感,來自達娃自小聽說過的故事。瓊林村有一名名叫達約的老黨員,他在巡邊放牧路上堅守了34年。他每到一個山頂,都會用鵝卵石拼出醒目的“中國”二字。為了讓達約老人的事跡為更多人所知,達娃專門安排老人為村里的其他群眾講巡邊護邊的故事。
“活動往往沒有那么正式,就是請大家來村里的茶館,聽達約老人說說話。”達娃介紹:“很多時候,拿著稿子念,不如像這樣在茶館、飯館里閑談聊天。這種生活化的場景,往往更能讓老百姓記住宣講的內(nèi)容。”近年來,瓊林村群眾的愛國守邊意識越來越強,向達約學習的人也越來越多。在村里,這樣感人的故事還有很多。達娃組織動員群眾在給牧屋布展時,把這些故事都融入展陳之中,讓內(nèi)容更加真實、動人。
在建設牧屋的過程中,村里一個叫尼瑪次仁的年輕人格外積極,各種賣力氣的活兒都沖在前頭。
沒有人想到,四五年前,尼瑪次仁還游手好閑。了解到尼瑪次仁的情況,達娃很是憂心。2018年,他帶著尼瑪次仁來到山上的牧場,兩人坐在高山的草甸上,達娃開始給尼瑪次仁講起了自己的故事。“像你那么大的時候,我也在這里放牛……”回想一樁樁往事,仿佛是放電影,沒有什么說教,都是達娃自己的經(jīng)歷和感受。兩人就這么坐著、聊著,不知不覺間,兩人從清晨聊到了黃昏。
“走,咱們回去吧。”達娃站了起來。尼瑪次仁并沒有應聲。怔了一會兒,他問達娃:“你說我能像你一樣嗎?”
此后幾年,尼瑪次仁的精神面貌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村里有事,他總是第一時間出現(xiàn);集體的工作,他都當作自己的事情來做。尼瑪次仁不但成了黨員,如今也成了村兩委班子的成員。“尼瑪次仁的變化,讓我意識到我們的工作確確實實在影響更多人,很多東西是可以不斷傳承下去的。”達娃說。
在瓊林村,達娃和其他村干部都喜歡到處走走轉(zhuǎn)轉(zhuǎn),遇到村民就聊幾句。這個僅有57戶238人的小村莊,幾乎人人都視達娃為自己的親人,有什么問題都會第一時間和達娃說,有了喜事也會第一時間和達娃分享。
擔任村支書12年來,達娃覺得,村子里的每個人都是家人。“像格?;ㄒ粯釉┯蜻吔?,我一定會切實服務好群眾,和鄉(xiāng)親們一起建好美麗家鄉(xiāng)。”他說。
關(guān)于我們 聯(lián)系我們 網(wǎng)站地圖 用戶調(diào)查
共產(chǎn)黨員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